作者:胸外科 王霞
昨日一次平常的聚餐,席間談到一個話題:施恩圖報非君子,知恩不報是小人。
想起兩年前一個人游歷千山,在龍泉寺的圍墻上看成到的一句話:知恩報恩。乍一看,沒有思考,細細品味,卻蘊著一個道理:知恩圖報是說給別人聽的,而知恩報恩卻是說給自己聽的。
既是說給別人聽的,便是勸告、是教育、是訓誡,終歸要看聽的人是怎樣的心思。溝通的重要要素,在于聽者對言辭的理解與接納,所以講者的一片苦心,若無聽者的用心領受,也是辜費。但說給自己聽的則不然,既是自己的心思,便很自然的會轉化出態(tài)度、行為,不需要敦促,順利完成思——行——果的過程。所以人的一生,從某種程度上講是自己教育了自己,無論接受過多少外來的教化、傳授,還是引導和勸誡,只有內化為個人思維的那部分才是真正的教育。從這個層面上來看,一個人做一件事,必定是他愿意做的,至少在他做決定的那一刻是,倘若他不愿意做某件事,是無論如何不會去做的,
再說報恩,報恩首先要知恩,然后才會感恩,最后才能報恩。但就這看似簡單的人之常情,卻真真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心理正能量。
首先,要對事物有正確的判斷。需要敏銳的觀察,一定的自然知識和社會閱歷。一件事情發(fā)生了,至少能分清利弊,懂得好壞,明白是助是害;其次,要對自己有理性的認知。哪些是別人給的幫助,哪些是自己力所能及,不要小看這淺顯得不能再淺顯的道理,自我定位不準,自我評價過高,好大喜功,虛榮攬績的大有人在;再次,要有感念恩遇的態(tài)度,說白了,要有一定的情商基礎。一個冷血淡漠自私的人不會感恩,因為他的字典里沒有人情,沒有溫暖,更多的只有順理成章和理所當然,更有甚者,還有農夫和蛇。如此看來,談“恩”容易,感恩難。
前段時間看過一段文字:你若有愛,生活哪里都可愛;你若有恨,生活哪里都可恨;你若感恩,處處可感恩;你若成長,事事可成長。感恩是善良的產(chǎn)物,是成熟的碩果,是智慧的結晶。感恩會讓你寬容,胸懷如海;感恩會讓你平和,笑看人生起落;感恩會讓你寡欲,靜數(shù)流年的美好;感恩會讓你快樂,從此人生處處風景。
昨日一餐飲,看盡人間百態(tài);今日一席話,只道當時心情。
今天是明天的過去,后天的歷史,終將淡去、散去、逝去,成往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