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過午不食”的科學依據是這樣的
瀏覽:(5973) 發(fā)布時間:2018-6-4 8:39:14
民以食為天,古今中外都通用。但大快朵頤和身體健康這雙重的喜悅,還真不是人人都能體驗的,至少我們只能看著狂吃不胖的人們羨慕嫉妒恨……怎么樣吃才是健康科學的吃法,能實現(xiàn)魚和熊掌的兼得呢?
過午不食的方法,要不要了解一下?近期一項發(fā)表在《細胞-代謝》上,由阿拉巴馬大學研究團隊開展的首個人體臨床研究證實:將每天三餐的進食時間限制在6個小時內,下午3點后就禁食,在不減食量的狀況下,可以帶來胰島素敏感性上升、降低血壓,限制食欲等多重改善,而且這些效果不是餓出來的!
沒聽過斷食?那一定不是我們的老讀者……這個風靡一時的理念現(xiàn)在已經演化出各種方法,5:2斷食(一周進食5天,斷食兩天)、16:8斷食(每天進食時間只有8小時,斷食16小時)、隔日斷食(吃一天斷一天)、晝夜12小時斷食……總之各種方法都不乏踐行者和研究者。
但有一個問題,卻是各路方法繞不開的:斷食的各種好處,到底是改變進食方法本身的功勞呢,還是斷食限制熱量導致的體重降低,“餓出來”的效果呢?小鼠實驗和人體試驗得到的結果往往截然相反,因此不少人仍然對斷食的好處將信將疑,沒有“真人秀”的證據,把這些方法推廣還真有點兒沒底。
怎么才能證明斷食的好處不是全靠餓呢?科學家們提出了時間限制斷食(Time-Restricted Feeding, TRF)的方法。與其他策略相比,TRF法對進食的時間有明確要求,必須在規(guī)定的有限時間內(4-10小時)進食,而一天其它的時間內不再吃東西,這與人們平時三餐時間跨度達到12小時還是有明顯差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