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氣溫高,雨水多,正是蘑菇生長和采摘的旺季,同時也是蘑菇中毒的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那么如何避免蘑菇中毒,中毒后又如何采取緊急措施把傷害降到最低呢?現在,就來談談一些相關的小常識。
首先要學會如何辨別蘑菇是否有毒
1.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、櫟樹上;有毒的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暗、潮濕的骯臟地帶。
2.無毒的蘑菇菌面多半呈白色、黃色或茶褐色;有毒的蘑菇顏色鮮艷,有紅、綠、墨黑、青紫等顏色,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,采摘后易變色。
3.無毒蘑菇的菌蓋較平,傘面平滑,菌面上無輪,下部無菌托;有毒的菌蓋中央呈凸狀,形狀怪異,菌面厚實板硬,菌柄上有菌環(huán),菌柄細長或粗長,易折斷。
4.無毒的蘑菇小動物也喜歡食之;有毒的不易被小動物啃食。
5.將采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柄,無毒的分泌物清涼如水(個別為白色),菌面撕斷不變色;有毒的分泌物濃稠,呈赤褐色,撕斷后在空氣中易變色。
6.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;有毒的蘑菇有怪異味,如辛辣、酸澀、惡腥等味。
7.無毒蘑菇浸泡之后水依然清澈;有毒蘑菇浸泡后水像牛奶一樣混濁。
8.在采摘時可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,如果蔥不變色無毒;反之變成青褐色,證明有毒。
9.煮蘑菇時放幾根燈芯草、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。蘑菇煮熟,燈芯草變黃無毒;變綠或紫綠色有毒。大蒜或大米沒變色仍保持本色無毒;變色則有毒。
10.取可疑蘑菇將其汁液取出,用紙浸濕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,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有毒。
另外還要注意,為防止蘑菇中毒,對不認識的或把握不大的野蘑菇不要貿然采摘食用。對過于幼小的、熟透的、霉爛的、破損的或被小動物啃食過的蘑菇也不要采食。對市場上銷售的自己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蘑菇不要輕易食用。
其次如果誤食了有毒的蘑菇也要學會如何自救
1.立即撥打急救電話,并保留樣品供專業(yè)人員救治參考。
2.在等待醫(yī)院救護時,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,然后采取催吐的措施,如用湯匙壓舌根,以減少毒素的吸收。
3.為防止反復嘔吐發(fā)生的脫水,最好讓中毒者飲用加入少量食鹽和食用糖的“糖鹽水”,補充體液丟失,防止發(fā)生休克。
4.對已經發(fā)生昏迷的中毒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,防止窒息。
5.加蓋毛毯保溫。
不同的毒蘑菇中毒潛伏期也不同,大多在誤食后10分鐘—6小時發(fā)病。出現惡心、嘔吐、劇烈腹瀉和腹痛等癥狀,可伴有多汗、流口水、流淚等表現,和(或)黃疸、貧血、出血傾向的體征,少數患者發(fā)生譫妄、呼吸抑制甚至昏迷、休克死亡。
蘑菇中毒沒有特效藥,因此避免蘑菇中毒,重在預防!